导言:作为中药的一种,木香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地,在南朝梁代时从广东进口,时称广木香。后来在云南引种成功,故又称云木香。《中国药典》版记载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lappaDecne.的干燥根为木香正品,功能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咏木香
清·李慈铭
细剪冰蘼屑麝胎,
双含风露落惊魂。
分明洗砚匀笺侧,
长见笼香翠袖来。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位山西道监察御史,名叫李慈铭,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著有《越缦堂日记》、《越缦堂词录》及《越缦堂诗》等著作。
话说冬季的一天,李慈铭闲来无事,临窗作诗。此时窗外北风卷地,漫天飞雪。李慈铭苦吟不出,竟伏案而睡。一觉睡来后,感觉肠胃虚冷不适。到了半夜时分病情越来越严重,泄泻烦渴,冷热不调,胸闷腹胀。知道自己生了病,李慈铭唤来书童,吩咐去请医生。医生望闻问切后笑道:“李大人不必惊慌,此病只消本人一瓶药丸便可痊愈。”说罢便取出一瓶做好的药丸,让李慈铭以浓米汤饮下20丸,每日空腹服三次。不消几日,身体痊愈了,李慈铭问医生此药为何物,医生答道:“说来此药极为常见,就在大人的洗砚池旁,名叫木香。”李慈铭听后即挥毫作诗相赠以谢。
木香muxiang
蜜香、云木香、广木香
AucklandiaeRadix
为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lappaDecne.的干燥根
多年生高大草本。主根圆柱形,直径可达5厘米,表面褐色。茎上被稀疏短柔毛,基生叶大型,具长柄,叶片三角状卵形或长三角形,长3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心形,通常叶柄下延成不规则分裂的翅状,边缘不规则浅裂或微波状,疏生短刺,两面有短毛,茎生叶较小,叶基翼状,下延抱茎。头状花序顶生及腋生,通常2~3个丛生于花茎顶端,头状花序直径约3厘米,总苞处约10层,三角状披针形或长披针形,外层最短,花全部管状,暗紫色,花冠5裂,雄蕊5,聚药,子房下位,花柱伸出花冠外,柱头二裂。瘦果线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
主要栽培于高山地区,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等有引种栽培,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
秋、冬二季采挖。
1)木香:除去杂质,洗净,闷透,切厚片,干燥。
2)煨木香:取未干燥的木香片,在铁丝匾中,用一层草纸,一层木香片,间隔平铺数层,置炉火旁或烘干室内,烘煨至木香中所含的挥发油渗至纸上,取出。
3)麸炒木香:先将锅烧热,均匀撒人定量麦麸,用中火加热,炒至起烟时将木香片投入锅内,炒至深黄色,见有焦斑时,迅速取出,筛去焦麦麸,摊凉。每木香片千克,用麦麸25千克。
呈圆柱形或半圆柱形,长5~10厘米,直径0.5~5厘米。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纵沟及侧根痕。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屉边灰黄色或浅棕黄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放射状纹理及散在的褐色点状油室。气香特异,味微苦。
性温,味辛、苦。归脾经、胃经、大肠经、三焦经、胆经。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属理气药。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
脏腑燥热,阴虚津液不足者慎服。
1)治一切气不和、走注痛:木香,温水磨浓,热酒调下。(《简便单方》)
2)治内灼腹痛:木香、乳香、没药各1.5g。水煎服之。(《阮氏小儿方》)
3)治肺不足,喘嗽不已:木香、防己各6克,杏仁9克。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桑白皮汤下。如大便秘,加葶苈。(《卫生易简方》)
4)治疮口不合:木香6克,黄丹、枯矾各15克,轻粉3克。上件,各另为细末,用猪胆拌匀,晒干,再研细。掺患处。(《医学统旨》生肌散)
6)治腋臭:好醋浸木香,握腋下夹之。(《必效方》)
《本草纲目》:“心腹一切滞气。和胃气,泄肺气,行肝气。凡气郁而不舒者,宜用之。”
《名医别录》:“消毒,杀鬼精物,温疟蛊毒,气劣气不足,肌中偏寒,引药之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