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龙溪辍耕录·节日#
端午节:偷偷上山挖木香端午节五月初五当日,博龙溪再勤劳的男人都不下地干农活,尤其忌讳临水和水田里的劳动,因为这天,人们必须躲开那里的蟾蜍(癞蛤蟆)。无论是否“迷信”,这是龙溪人的习俗与禁忌——据说,蟾蜍和蛇是一家,是给蛇带路的。
在表面的荒诞下,禁忌(taboo)有隐秘的成因和延续的逻辑,这里有千百年的故事,暂且不表。
有禁忌,就有逆向的运用。在博龙溪,端午节种种的“诸事不宜”之外,却有一件事,必须在端午这天干:在端午日午时(中午),偷偷上山,挖药材木香。
木香,野生灌木,在亚热带、热带分布。《诗经》中没有提到木香,但先秦之后的古代医书、诗文多有记载吟咏。博龙溪人将木香根晒干、磨成粉,遇到家里有人肚子疼、不消化等,温开水送服①。唐,国色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而木香,则为花婢。丫鬟不必有小姐的矜持端庄,故才子佳人小说中大多比小姐灵动,越剧、婺剧等戏剧中,都有丫鬟的角色演绎,往往一不小心,就抢了小姐的戏。不知道哪位留意过,谁的丫鬟名叫木香?木香花,有白色、有黄色。白色花太素,以香引蜂蝶,而艳丽妩媚的,则以色诱,各凭本事实施花的使命策略。清,闲人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却是把木香与蔷薇比较。木香藤蔓比蔷薇还长,蔷薇只够打个后花园棚子的边架,而木香则能延伸到棚顶,故得赠名:“锦棚儿”——这名最晚在明代就有了,而曹公自然也没忘记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架个木香棚。饶是有“花开荼蘼(蔷薇),木香为顶”,作为草药的木香,却必须是野生的。五月初五午时,博龙溪仙人背顶、大埂底、三十六步台...釆挖木香的人,都心照不宣地假装不认识互相躲着点——不然,这木香的疗效,也是会大打折扣的。溪耕
记于庚子年五月五日(端午)
说明:
本文关于木香的用途描述,只代表对三衢常山及博龙溪人的传统经验和过往实践的记录,不代表本文作者对该实践的认可、接受和推荐。鉴于原创性要求及本文的侧重,本文不介绍、摘录有关木香的特性及功效,读者可参阅百度百科“木香(草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