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踏出的每一步告诉我们,我们的身体在这个空间里的最新位置。你也许永远意识不到这样的细节,但我们沉重的脚步声在四周的寂静里一再向我们保证,我们在那里。“所以宅”通过对我们栖居的生活空间的触摸与表达,阐释我们的存在。
好友刘爽有一个个人工作室,专门从事儿童艺术培训,其中也包括茶道、香道培训,那天,一起谈起所以宅,她尤其喜欢,于是才有了再次的坐客,分享她关于香道的一些领悟。
大家可能并不知道,七夕也称香日,相传七夕日牛郎织女相会鹊桥,织女为每年的一次相会香薰沐浴、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香飘满天。也有传统把这一天叫“乞巧节”,根据北宋《太平御览》记载,七月正值秋收,“七”又是阳数,因此七月七日自汉代以后成为庆贺秋收的好日子,并开始有了拜织女“乞巧”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牛郎、织女两个星座,已经从恋爱进而结为夫妻,并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七夕节至此也发展成形。
古代的七夕其实是女儿展示自己才艺的喜庆节日,她们在七夕当晚向织女祭拜,也是祈求自己能有一双灵活的巧手。如今,这个日子完全变成了男欢女爱。怎么就变成这样了,我没想明白。还有一个问题,我也是不懂,为什么西方的童话故事里,公主与王子的爱情大多都是美好的结局,而我们的爱情传说,基本上都是凄凄惨惨。就拿牛郎织女的故事来说,明明一年只有七夕才能见一面,还硬要说那是美丽的爱情。
这个问题我也留给大家,想想蛮有意思的。
七夕邀约近日雨水颇多,炎热的北方城市竟有了南方小城的氤氲感觉,早起望见远山上朦朦的雾气和飘忽的云,极目处微云暗度,一派天如水的气象,突然很想去调一款温润的香,那香气也要湿润的,如初秋一样淡淡的才好。
市面上的香品玲琅满目,线香、塔香、盘香、香膏、香粉……各种味道,各种功效,可以任你挑选。但习香之人总会生出很多自己的想法,一时兴起就爱搬出家伙事儿自己调香。在我看来,大自然有天然的治愈功能,采集适合当下心情、环境、状态的草药,调一款适合自己喜好的线香,最是有趣。我调香很随性,有些草药没有也没关系,端午后剩下的艾叶可祛湿、前几日收集起来的茉莉、九里香花瓣增加前调的花香,一同碾制成末,再调些台湾檀香粉,保持尾调的木香,上锅蒸制,一屋子香气弥漫,然后将凉却后湿润的香粉捻成线香,放在竹席上等待风干。每次制香静待干化的过程,又期盼,又担心,不一样的香气,总能给人带来万千不同的感受。于是就在想;这款香又该取个什么名儿好呢?这才意识到,天转凉,秋已至,原来,又到一年七夕节了啊!不如就叫它女儿香吧,应了七夕节的寓意:古时的七夕节是女儿们的“香日”,这一日,香满天地间:花香、果香、晕香,长发垂香,红袖添香、锦囊藏香……香气,许是人间寄托思念最恰当的载体了,香气飘远,永远有多远,思念有多长!我爱香,是因为它的含蓄和灵动之美。香,在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分量举重若轻,它寄托了文人冰清玉洁的高雅追求,消减着文人修身齐家却难以治国平天下的郁闷,给他们孤寂的生活平添无限的雅趣,使他们的精神家园不再遥远,可以说,香的存在,让他们在“澄怀虑性”之后,得以进入更广阔、更深远的内心世界,从而智慧的思索、哲学地开悟,诗意的栖居。宋代开始的“四般雅事”(闻香、品茗、插花、挂画)便将香列在了第一位,我们在宋代朱熹《香界》中便可见一斑,古人对香的高度肯定,确定了香的文化品味,也保证了它作为“雅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品质:幽兴年来莫与同,滋兰聊欲泛光风。真成佛国香云界,不准淮山桂树丛。花气无边熏欲醉,灵芬一点静还通。何须楚客纫秋佩,坐卧经行向此中。调香器物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的中国香学文化,与以香水为代表的欧洲香文化和以熏香精油为代表的南亚香文化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文化注重直观性、精确性,香水直接喷洒,芬芳满身,张扬而直观,而我们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无不言开悟,最美好的境界是“言尽而意不穷”,中国香学文化以及中国人用香,从来都不是对某种香料的简单追求,也不是对某种表现形式和细节的极致美化,而是把“香”作为媒介和载体,追求更多的文化意境。“香以载道”,是中国香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冉冉香气袭来,在享受美妙的芬芳之外,更能修身养性,追求“道”的人生目标,可以说,中国香学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启智开悟、论道修心、精神价值、美学思想、思维模式上的独特神韵。七夕女儿节,就将香文化的含蓄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若说这天是情人相会的日子,倒不如说是女儿们含蓄委婉的情感得以表达的良机,这一日,将自己亲手缝制刺绣的香囊在悄悄送到如意郎君的手里,檀香、肉桂、麝香、乳香……再偷偷藏入两颗相思豆,默默传情暗暗飘香,留在郎君的枕边。那是属于他们之间专属的香气。这一天还有制裹头香的习俗:用檀香制成线香,每十支一束裹好,搭建成牛郎织女相会的“香桥”燃起,香飘十里,遥寄着俗世中的人们对天地间纯洁爱情的美好祝愿。到了夜里,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相会。拜织女,是古代七夕节的固定习俗,当天要斋戒,沐浴更衣,女子们用新开的桂花泡水洗浴,肌肤馨香,衣服则是头天晚上在“薰笼”上用玫瑰、栀子花、茉莉、檀香、丁香等香料制成的香饼提前熏好,次日穿着芳香沁鼻,举手投足流香四溢。这一天,重要的习俗还有“洗头”,相传七月初七那天,牛郎挑着担子,经过鹊桥来跟织女相会,担子里,一头装的是两人的孩子,另一头是牛郎一年来积攒下来的饭碗。两人相见,织女一边帮牛郎洗着一年来的饭碗,一边诉说相思之苦,分别之时,只能含泪告别。又是一年七月初七,又是一年的碗要洗,一年的相思要诉,年年岁岁,织女的泪水从鹊桥上飘落,洒在凡间的木槿树叶上。所以,这天用木槿树叶洗头,便可得到织女的保佑,这一天,普通人家用“木槿花”的叶子汁来洗头,富贵人家的女子则更是“多把沉檀配龙麝,宫中掌浸十香油”,说的是在洗发油中加入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名贵香料。香带给我的喜悦很多,常常不经意间就会让自己欣悦起来,于烟气飘渺间忘却很多烦心琐事。在我看来,香,是一定要燃的,只有燃起来,那一缕袅袅青烟才会与你诉说无尽的故事,香的燃烧伴随着爱情的来去起灭:鱼玄机《迎李近仁员外》:“焚香出户迎潘岳,不羡牵牛织女家。”就写到爱人将至时殷勤欢快的熏香情景,香炉中冉冉飘散的浓郁香气,和香炉散发的温暖,如同两人浓郁幸福的情感。而李清照《醉花明?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写于李清照新婚不久,就与丈夫赵明诚分居两地,她独自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人比黄花瘦。李清照是我最喜爱的女词人,她含蓄内敛、淡淡忧郁的气质在《孤雁儿》中一览无余:“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一个“寒”字,写出无限忧思,唯有断续的香气,以及香灭后的玉炉相陪伴,相见无定期,唯有凄苦与忠贞,才不负满腹相思意……夜渐深,一席线香仍未干,雨后的夜很静,一轮明月遥挂天边,耿耿银河高泻,此刻的我恍惚间以为时间停摆,因为此景古今无价:天上初流火,人间乍变秋。鹊桥银汉瑞云浮。织女今宵,何处唤牛郎。闺女离闺阁,无愁自起愁。焚香乞巧拜无休。恁肯灰心,守拙列仙俦。香气渐远,故事与期待岁岁年年在凡世,惟愿天上人间,占得欢愉,年年今日……本文作者:刘爽
(感谢刘爽坐客所以宅
图片由刘爽提供)
所以宅:读给你听
饭碗美丽朴实
往期精彩回顾所以宅:有一种人生,平淡却并非容易所以宅:读给你听惊奇所以宅:听雨所以宅: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所以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答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