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人们的想象里,有一个奇幻的地方,那里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生老病死,那里烟波缥缈,居住着神仙,是为仙境。更让人心向往之的是,这个仙境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人间,只不过远离大陆,在遥远的海上……
远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在渤海之东,不知道有几亿万里那么远,有五座仙山。不知什么原因,岱舆和员峤两座仙山沉没,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这三座仙山,迷雾重重,真实的仙山不得而见,汉代的能工巧匠们将仙境创造成了一件极具品牌效应的文创产品——博山炉。
汉代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长安巧工丁缓者……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
——《西京杂记》
汉时博山炉多为铜制,一般炉体、炉身分铸铆合而成,炉身透雕,精美的博山炉还有错金及鎏金鎏银工艺,流传千年仍能保存亮丽的色彩,整体造型精美非凡,集多种吉祥图案于一身。不仅如此,想象中的仙境神兽也被创造出来。
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径9.7厘米,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在炉身上,云海翻涌,错金云纹似云霞缱绻,云海之上,山峦峻峭起伏,错落有间,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光线明灭之间,似乎瞥到了仙境一角。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李白
博山炉的创意重点在于与焚香的密切配合。丝绸之路开通后,各种异域香料,如丁香、安息香、乳香、龙涎香等新的香药相继传入中原。成书于汉武帝时期的《神农木草经》载入了种药物,其中以草木为主,有泽兰、白薇、木香、菖蒲、篙、兰草、杜若、椒等,也收录了动物香—麝香。随着汉代香料品种的增多,王公贵族开始对香料的使用进行研究配制香方,如“汉建宁宫中香”。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二两、丁香皮五两、霍香叶四两、零陵香四两、白芷四两、乳香一两、檀香四两、生结香四两、甘松五两、茅香一斤、沉香二两、苏合油二两、枣五两。研为细末,炼密和匀,窖月余作丸,或饼爇之。
汉建宁宫中香
香乘
香料、药物,西汉初期(前-前),马王堆出土
一些香料可以直接装入香囊,随身佩戴。一部分香料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加工成香球和香饼后在香炉中用炭火慢慢炙烤才能均匀散发香味,这些树脂类香料,就这样取代了茅香,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而香炉的器型,因之而变,炉盖增高,在盖上面镂出稀疏的小孔,透过小孔的气流挟带熏炉上层的香烟飘散,这样,博山炉应运而生,引领了香炉界的时尚。
博山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临江仙》辛弃疾
错金装饰的云纹缠绕着博山炉,匠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将这小小香炉修饰成一处仙境。闭眼想象——当炉内的香料点燃时,烟雾从炉盖隐藏的孔隙弥散而出,犹如山间的青岚。缥缈间,海山与猛兽都变得影影绰绰,不再清晰……此时,博山炉不再是一尊香炉,而是烟幕与山海共同营造出的神秘场域,一处缩微的海上仙山。
室内的光线暗下来,袅袅的青烟带来安神香气,烟雾中若隐若现的缩微仙岛,营造出一种模糊了现实和想象的氛围——若即若离、望之若云的仙山仿佛唾手可得。这与其说是一种奢华的享受,不如说是以精密技艺处理的视觉手段,加工现实生活,使其达到某种理想境界。博山炉在烟雾的衬托下更显得瑰丽神秘,给人以无限遐想,激发起人们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强烈愿望。
加星标,精彩不错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编辑:小书校对:晓璐
往期珍赏·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秦汉新丝路集11家博物馆之精品,打造城市新名片
一书阅尽秦汉两千年历史
您有一张西安城市新名片,请注意查收!
打开抖音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xianga.com/mxry/5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