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方子
为何治疗效果不一样?
常有病人疑惑,这中医千百年来都是这常用的几百味中药,每家药房都大同小异,甚至每个医家开出的处方都是在用这些药,而这些药物也不像西药那样会更新换代,千年前的古人这样用,千年后的今人也这样用,但是到了现如今,很多病人拿着同样的药方,甚至连药量都一模一样,却服用后效果相差甚大,为何疗效差别就这么大呢?原因我们就来探讨一二。
案例1
01
个人体质不同---虚不受补
那为什么会体虚呢?——脾胃虚,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中医讲,谷气竭,命乃绝,胃气一败,诸药难施!
久虚之人,好比是一个家里很穷的人,只是盲目进补,好比只是借钱给他,且不说穷人一下子拿了一大笔钱根本没有能力去用,最主要的是借钱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帮助他拥有赚钱的能力。
放到咱们人体也是一样,脾胃功能就好比是身体赚钱的能力,只有功能强大,身体处于一直盈利的状态,才不会出现很多疾病,否则此时太补的话,气血根本无法运转,根本无法消化吸收,于是进补后就会出现比如上火、腹痛、腹胀、拉肚子的情况等。
这也是为什么在治疗疾病时,陈老师一直推崇国医三步补虚疗法?因为它能够调整我们的体质,可以有效补虚。像其中的“一开”,说的就是打开脾胃吸收大门,先恢复我们的脾胃功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从根本上改善体虚,避免出现虚不受补的问题。
02
用的药材不同
有句话说的好,药材好,药才好!注意这两字,虽然发音相同,但意思却截然不同。但目的就在于想告诉我们,要想吃的药效果发挥的又好又快,首先你用的药材必须要好!
以次充好的问题,随处可见,比如鱼腥草主要生长在深山的水沟溪泉两边,没有污染,煮了以后给小孩退烧很快就能见效。可现在,云南、贵州、四川有些地区,就把鱼腥草洒在大地里,像种蔬菜一样,大家想,本身那个地是农田,已经施过很多年的化肥农药了,假如拿这样的鱼腥草做药,那能有治疗效果吗?不吃出问题就算好不错的了!
还有,正常我们讲,药材你得长到一定年限才能采挖入药吧?就好比农作物没到成熟的时候,口感都不好,同样道理,你药材没长到时候,药效怎么能好呢?可很多药农,为了药材尽早上市,那天麻里面都是瘪的,黄芩,正常五寸长才能用,现在才长到一寸长就被挖出来了,甘草、大黄三年以上的才能达标,还有杜仲,过去选择的标准是皮必须有0.3厘米厚,树龄一般10-15年,折断后杜仲丝拉都拉不动,那才有效,可现在,有些人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了,当年种下的杜仲都拿来用,那都是薄皮和枝皮的,也根本没有丝,可想而知,那药材得多差!
再一个,中药材历来讲究原产地,是为“道地”,这是五千年来通过实践摸索出的规律。大家都听过那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意思说,淮南的橘树,假如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那结出来的果实也就不能吃了,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药材也一样,道地和非道地,药效天差地别,可现在,真正道地药材实在是太少了,即便有,很多人也不认识,分不清,导致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为了安全,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这样才放心。
所以不怨现在很多人都说中药不灵了,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好转,根源就是药材质量太差了。
我国道地药材的产区及主要品种有:宁夏的枸杞子:吉林的人参、鹿茸:辽宁、吉林的五味子、细辛;内蒙古的甘草、麻黄、黄芪;山西的党参、黄芪:河北、陕西的酸枣仁;青海的大黄;山东的金银花、北沙参;福建的泽泻;云南的三七、木香;广西的蛤蚧、肉桂;广东的藿香、砂仁、槟榔、良姜、陈皮、巴戟天;贵州的杜仲、吴茱萸;江西、湖南的枳壳;江苏的薄荷;四川的黄连、川芎、厚朴、贝母:河南的生地、山药、牛膝;浙江的白术、麦冬、菊花:安徽的白芍、牡丹皮;甘肃的当归;西藏的藏红花、冬虫夏草。
学会养生
受益一生
珍惜生命
健康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