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图标,可收听李建军老师主讲的课程音频!
同样喝一杯冷饮,有的人吃了啥事没有,而有的人一喝就拉肚子;
同样是熬夜,有的人第二天就长“熬夜豆”,而有的人皮肤依然很光洁;
同样被桌子磕了一下,有的人揉揉就好了,而有的人马上乌青一块;
有的人喝水都胖,有的人天天吃肥肉都不长肉......
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学讲,以上的问题和每个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我们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出现的症状和调理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方法对别人有用,对自己毫无作用,甚至还会有明显反应。中医按照我们每个人身体的寒热虚实分为九种体质,你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吗?不同的体质该如何调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什么是体质?
体质就是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的修为获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物质代谢和性格心理方面综合的一些特质。
二、中医常见九种体质的分类
“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亿万苍生体质有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除了平和体制外剩下的八种属于亚健康体质。
三、中医常见九种体质的辩识与调养
(一)
平和体质(健康型):精力充沛,乐观开朗
1、形成原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
2、平和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性格随和开朗、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阔、嗅觉和味觉正常、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食欲良好、大小便正常。
4、发病倾向:平时患病较少。
5、调理原则:调理原则:重在维护,饮食有节,劳逸结合,坚持锻炼。
6、饮食调理:常吃五谷杂粮、瓜果蔬菜;少食油腻及辛辣食品,戒烟限酒。进食应有所节制,不可过饥过饱;不要偏寒偏热,少吃油盐。
7、药物调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和为贵,以平为期;且不可乱进补品,使平和质转成偏颇质;平时可饮用四季养生茶,秋冬雪梨汤。
8、穴位调理:可坚持按摩和艾灸足三里、涌泉穴等保健穴位。
(二)
阳虚体质(怕冷型):手脚发凉,身体怕冷
1、形成原因:阳气虚损,寒从中生,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或年老阳衰,乱喝饮冷,滥用凉药。
2、阳虚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白白胖胖、肌肉松垮、身体无力。总是手脚发凉,胃脘部总是怕冷,衣服比别人穿得多,耐受不了冬天的寒冷,夏天耐受不了空调房间的冷气,喜欢安静,吃(喝)凉的东西总会感到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量多。
4、发病倾向:发病多为寒证。易患痰饮、肿胀、咳喘、腹泻、性功能下降、痹病(关节炎类疾病)等症;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5、调理原则:饮食宜温阳益气,起居要保暖,运动应避风寒。
6、饮食调理:多食温补阳气及甘温益气食物如牛羊肉、狗肉、鹿肉、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桂圆、荔枝、腰果。夏勿贪凉,冬宜温补。药膳可选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15克、生姜五片、羊肉克)、韭菜炒胡桃仁(胡桃仁20克、韭菜30克)。
7、药物调理:宜酌情选用巴戟天、肉苁蓉、杜仲、菟丝子等中草药。肾阳虚者可选用中成药金匮肾气丸,脾阳虚者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坚持每晚用约45度热水泡脚15分钟。
8、穴位调理:平时可按摩和艾灸气海、足三里、合谷、涌泉穴、关元、命门穴。
(三)
阴虚体质(缺水型):手心发热,阴虚火旺
1、形成原因:先天不足,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过食辛燥;或源于父母孕育时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
2、阴虚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形体黑瘦、且皮肤干燥粗糙。性情急躁,经常感觉身体、脸上发热耐受不了夏天的暑热,皮肤干燥,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常感到眼睛干涩,经常口干咽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
4、发病倾向:易患长期低烧及复发性口疮等病;易虚劳、不寐、便秘、失精、消渴;不耐暑、热、燥邪。
5、调理原则:食宜甘润,药宜养阴。避免过度劳累,忌熬夜,运动勿太过。
6、饮食调理:多食甘凉滋润食物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银耳、莲藕、木瓜、无花果、茼蒿、菠菜、雪梨等。少食温燥辛辣香浓食物如羊肉、狗肉、葱、姜、蒜、辣椒、酒、咖啡等。可选用沙参粥(沙参15克、粳米克、冰糖5粒)、百合粥(粳米克、百合15克、白砂糖10~20克)、枸杞粥(枸杞20克、粳米克)、桑椹粥(桑椹30克、粳米60克)及银耳山药莲子粥等。
7、药物调理:可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麦冬门、天东门、玉竹、枸杞子等药。常用方有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如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汤;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服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
8、穴位调理:平常按摩或艾灸支沟、太溪、照海、三阴交、太冲、涌泉等穴位。
(四)
痰湿体质(肥胖型):体形肥胖、大腹便便
1、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过食肥甘,或情志失调,过度安逸。
2、痰湿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腹部肥满松软、体型肥胖、将军肚。出汗多而黏腻,手足心潮湿多汗,常感到肢体酸困沉重、不轻松,面部经常有油腻感,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平时痰多。
4、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症。
5、调理原则:化痰祛湿,药宜温化,饮食宜清淡,起居恶潮湿,运动宜渐进。
6、饮食调理: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薏苡仁、白扁豆、赤小豆、葱、蒜、海藻、海带、山药、冬瓜、白萝卜、南瓜、紫菜、洋葱、包菜等。夏多食生姜,冬少进补品。药膳可用山药薏苡仁小米粥、海带冬瓜虾仁汤。
7、药物调理:中医对于痰湿体质以祛湿化痰为主。常用药物有党参、苍术、白术、茯苓、陈皮、泽泻、瓜蒌、荷叶、橘红、猪苓、冬瓜皮等。还可用荷叶15g,泡水当茶饮,适量频服。中成药可选二陈丸、陈夏六君丸、等化痰祛湿方。
8、穴位调理:可常按摩或艾灸丰隆、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
(五)
湿热体质(长痘型):面色油腻、长痘长疮
1、形成原因:先天禀赋不足或久居湿热之地。或喜食肥甘辛辣,长期饮酒,滥用补品。
2、湿热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
4、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及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5、调理原则:食宜清淡忌辛温,药宜清热祛湿,居避暑湿,增强运动。
6、饮食调理:多食清淡食品如空心菜、苋菜、芹菜、荠菜、苦瓜、黄瓜、冬瓜、藕节等蔬菜。少食韭菜、生姜、花椒、辣椒、麻辣油炸食物。忌食辛温滋腻食品如羊肉、狗肉或火锅、烹炸、烧烤以及肥肉、粘糕、鲇鱼等粘腻食物。可用石竹茶、苦丁茶、莲子芯、竹叶、玉米须等泡茶饮。药膳可用绿豆茶、薏仁粥、竹叶水、荷叶茶等。
7、药物调理:可选用佩兰、霍香、枙子、龙胆草、茵陈、莲子心、苦参、黄芩、黄连、泽泻、大黄等中药。中成药可选用六一散、清胃散、泻黄散、三黄片,甘露消毒丹、黄连上清丸。脾胃湿热者用泻黄散。肝胆湿热者用龙胆泻肝丸。
8、穴位调理:常按摩或艾灸阴陵泉、曲池、承山等穴位。
(六)
气虚体质(疲乏型):气短少力、容易疲乏
1、形成原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或年老体弱,过服泻药。
2、气虚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疲惫乏力、不爱动。容易呼吸短促,接不上气、喜欢安静,不喜欢说话,说话声音低弱,容易感冒,常出虚汗,经常感到疲乏无力,容易乏力嗜睡。
4、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虚劳、肥胖、自汗等病,病后康复缓慢。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5、调理原则:益气固本,健胃补脾。食宜甘温,药宜益气。
6、饮食调理:宜吃性平偏温,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糯米、小米、黄豆、白扁豆、红薯、土豆、山药、胡萝卜、大枣、桂圆、苹果、龙眼肉、莲子、板栗、牛羊肉、鸡肉、鲢鱼、香菇、蜂蜜等。少吃青萝卜、槟榔等耗气食物。药膳可选用茯苓粳米粥(茯苓12克,粳米克)、山药桂圆粥(山药克,桂圆15克)及粳米山药莲子粥、黄芪母鸡汤、人参汤。
7、药物调理:中药调补要慢慢补,不可滞伤胃气。可酌情选用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太子参、西洋参等。脾气虚宜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常感冒自汗宜服玉屏风散。肾气虚宜服肾气丸。
8、穴位调理:平时可按摩艾灸足三里、神阙、气海、关元、百会、命门等穴位。
(七)
血瘀体质(长斑型):面色晦暗、脸上长斑
1、形成原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或年老体弱,过服泻药。
2、血瘀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瘦人居多、面色和口唇晦暗、容易生斑。皮肤常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紫瘀斑(皮下出血),皮肤常干燥、粗糙,常常出现疼痛,面色晦暗或有色素沉着、黄褐色斑块,眼眶经常黯黑,眼睛经常有红丝(充血),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
4、发病倾向:易患出血、胸痹及痛证,肿瘤,不耐寒邪。
5、调理原则:食宜辛温,药宜活血,加强运动促使血液运行。
6、饮食调理:宜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醋、绿茶、山楂、金橘、玫瑰花、桃花、月季花、油菜、桃仁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及疏肝解郁的食物。适量饮用葡萄酒、黄酒等。药膳可选用山楂汤(山楂20克加少许红糖)、当归田七乌鸡汤(乌鸡克、当归15克、田七10克、生姜五片)或黑豆川芎粥、红花煎等。
7、药物调理:可用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大黄、鸡血藤、桃仁、等药物。中成药可选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复方丹参片、大黄蜇虫丸、桂枝茯苓丸、丹参丸等。
8、穴位调理:可按摩或艾灸膻中、血海、太冲、三阴交、委中、曲泽等穴位。
(八)
气郁体质(忧郁型):多愁善感、闷闷不乐
1、形成原因:先天遗传,精神刺激受惊恐,所欲不遂忧郁思虑,工作压力大。
2、气郁体质舌相:
向上滑动阅览
3、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唉声叹气。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胁部胀痛,常有胸闷的感觉,经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容易心慌、心跳快,喉部经常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
4、发病倾向:易患抑郁症、脏燥、百合病、不寐、惊恐,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女士易患乳腺疾病。
5、调理原则:药宜理气,食宜辛温宽胸,起居宜动不宜静,多参加群体运动。
6、饮食调理:多食宽胸理气食物如小麦、黄花菜、白萝卜、海带、海藻、大葱、洋葱,蒜、开心果、茴香、佛手、柚子、橙子、柑子、刀豆、金橘等。少吃收敛酸涩食品,如酸菜、乌梅、石榴、及寒凉滋腻食品。宜饮玫瑰茉莉花茶,药膳可用橘皮粳米粥(橘皮50g、粳米g)、山药佛手冬瓜汤(山药50克、佛手50克、冬瓜克)。
7、药物调理::可选用山楂、香附、柴胡、枳壳、麦芽、青皮、陈皮、薄荷、佛手、木香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之品。中成药可选用逍遥丸、柴胡疏肝散、木香顺气丸、舒肝和胃丸、开胸顺气丸等。
8、穴位调理:每天叩拍膻中穴10~30次,或进行5分钟推腹法,也可按摩或艾灸内关、太冲、期门等穴位。
(九)
特禀体质(过敏型):过敏体质、喷嚏流泪
1、形成原因:先天禀赋,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
向上滑动阅览
2、形体特征:无特殊,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过敏体质,即使不是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花粉、季节过敏,皮肤容易起荨麻疹,皮肤常因过敏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皮肤常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
3、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风团、紫癜、咽痒、鼻塞、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等。
4、调理原则:加强运动,凉血祛风,益气固表,避免接触过敏源。
6、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荤素合理。少食芥麦、蚕豆、白扁豆、茄子、牛肉、鹅肉、鱼、虾、蟹、辣椒、酒、咖啡、浓茶等辛辣发物及含过敏物质的食物。药膳可用乌梅粥(乌梅15g,黄芪20g,当归12g)、固表粥(乌梅、黄芪、粳米)及葱白红枣鸡肉粥。
6、药物调理:可选用黄芪、白术、防风、蝉衣、生地、乌梅、丹皮、当归、黄芩、五味子、银柴胡等药物。中成药可选用玉屏风散、逍风散、过敏煎等。
7、穴位调理:可按摩迎香穴、鼻通穴、印堂穴。每日早晚捏鼻、擦鼻翼各1~2分钟。艾灸肺俞、风门、曲池、合谷等穴位。
十二经络拍打养生操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人,身体状况也是不同的。不同的身体状况,需要不同的养生方法,因而“个体化养生”便成为了一种合理选择。在进行“个体化养生”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辨清自己的体质,针对不同的体质对症调理,加上日常养护,起居顺应四时阴阳、心理平衡、合理饮食,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以一身正气抵御外邪,远离疾病。
体质决定健康,健康影响寿命。
早期辩识体质,早期调理体质。
调出好气色,养出健康好身体!
今天我们的微课堂到此结束!
如果大家还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xianga.com/mxtx/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