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女子制作:阿璨
编前话:
在茅山镇(春城)牡丹园赏牡丹、芍药,看旗袍女子婀娜妩媚的花样风采,读句容作家至情至性的文字,听直抵心灵的歌曲《心中的家》,五月的诗情画意,瞬间温柔了眼眸……
赏牡丹芍药
看旗袍女子
读作家诗文
摄影:阿璨
篆刻:陈顺根
书法:刘家平
演唱:徐迎军
书法:景玉峰
书法:朱国良
国画:郑芙红
篆刻:陈顺根
书法:刘家平
目录
菜薹饺子文靖
行走的麦子苏静娟
灶火暖家朱杭荣
依偎晓翔
蔷薇牛兆飞
木匠父亲王建明
空镜子赵红梅
我和你李卫明
从今往后(外四章)沈杏花
别春林君
为儿导航谢婷
春之絮语朱洪海
垂梅陈建平
江城子?观赤山湖朱玉刚
春暖花开许霞
走进芮庄范美庆
姨娘的布鞋建明
陪伴花信风
在春天出发江辉生
清明时节思当凌张新民
写给父亲(外一首)米正英
您是我记忆的绿笺袁有鹏
演唱:徐迎军书法:景玉峰菜薹饺子
文靖
近期朋友圈十分活跃,各种食色勾魂:挖了小蒜做饼的,撅了蒲公英蒸包子的,掐了香椿头裹鸡蛋的,尽是头茬春菜。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杂食动物,所有对七荤八素的欲望都会在这个季节蓬勃生长。
院墙内年前撒下的小白菜,眼见抽了薹,碧绿水嫩。陆钟辉写《菜薹》:菜甲乍生薹,肥嫩胜笋蕨。菜薹的鲜美,无须佐料,仅以油盐,便是人间极品也。于是突发奇想:用菜薹包饺子!菜薹饺子?既没吃过,也没听过。袁枚写过:薹菜三月抽花柄,即薹菜心。炒之最柔嫩,剥去皮,入蘑菇新笋做汤,鲜美无比,若炒食加虾肉亦佳。确实没说可以作馅,却另有一道梅花汤饼可考,就是梅花饺子。今人依古法,得之菜薹汤饼,想必错不至远。
趁雨后初霁,挑肥大的菜茎剪下一篮。洗的时候欲将花瓣留之,到底雨水打过,失了水灵,捞了扔了,恍惚如扔了一首诗。晾干,一厘米一刀切下去,然后望着一盆碎菜,突然掉链子,不知了下一步。“大当家的”指导,加盐把水挤掉。至于肉,怕煮不熟,就倒进油锅翻炒一遍。炒到一半发现忘了放姜,匆忙撒入姜末。最后将碎菜倒扣入锅搅匀,馅算大功告成了。这馅很是与众不同,不像饺子馅,倒像包子馅,自带黑暗料理气场。接下来一家三口上阵,半个小时,两斤饺子皮包完。
头锅饺子是我尝鲜。吃到第三个时,“大当家的”问味道怎样?我顿了一下,大抵一言难尽吧,有菜薹的青涩味,馅也松散,好在皮没破气没跑。总之能吃。显然对回答不太满意,他从我碗里夹了一个,表情复杂,半晌评价说菜薹可能不是做馅的优选。但是清淡,不错!继而恨不得来杯酒:饺子搭酒,越喝越有!
周末回乡,说起这事婆婆笑说,菜薹不是不行,但要开水焯过一遍,切碎,不要用盐。再问好吃吗?当家的一口回答:当然好吃!能不好吃?这可是20年来首次全家动手的包饺子试验。“大当家的”名头,来源于“小兽”赞她爸厨艺大进。
这文化人真要讲究起来,秀色可餐,斯文可食,清供可以是“口腹之奉”,连文学评论都可以当成菜谱流传。区区菜薹饺子,说当然好吃也不一定就是不好吃,因为吃的其实并不是饺子,而是春天,是怀念,是想象力,是生活的美,是人生的某种哲学。突然明白,当时大家对菜薹饺子这个提议都没异议,因为都是外行啊!外行指导外行,那感觉可好得不得了。
行走的麦子
苏静娟
收起青涩的锋芒
多少熟悉的物种远走他乡
与今天周旋和明天讨价还价
方言水土不服撕下包装
贴上城市标签指认陌生黎明
从农村来的一株行走的麦子
不知不觉弄丢了泥土
的确中年来得有点突然
曦光在眉心拧成一个结那个
一再碾压泪腺的词根叫故乡
灶火暖家
朱杭荣
“跪灶门口去!”小时候我闯了祸,都要被罚跪。罚跪最好地点是大灶门口,软草屑屑可以垫膝盖;灶膛里的余热能吸引小猫小狗来依偎着过夜,也能使我长跪而不受凉。那里还住着一位灶王爷。每年除夕,我家都要贴一张灶王爷像在灶头的烟柱上。每年元宵节,都要在灶头供一碗熟汤圆。传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言事,为防止他向玉帝说坏话,让他吃黏黏甜甜的汤圆少开口。
大灶都埋有两口大锅,一口煮饭,一口烧菜,都独立存在,各自有灶膛。大锅烧出来的饭很香,还带焦黄香脆的锅巴,是小时免费的零食;大锅炒菜火很大,出菜又快又香。大锅焖出的大荤菜,酥烂怡口,入味至骨。寒冬腊月,烧大灶最暖和。坐在灶膛前,柴草伸手可及。不停地添柴和用火叉翻动,熊熊灶火便映红了脸庞,炕得浑身暖烘烘。其间,还可以埋一两只山芋在热灰里,个把钟头后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烤山芋。有次,爷爷用带盖的小瓷缸装了一缸放好调料的猪皮,用铁丝绞紧,放进灶膛,吃饭时一打开,浓香四溢,入口即化,竟成为我生平最难忘的美食。
夏天烧大灶很受罪。小时候,爸妈在田地里卖苦力,经常顾不上烧饭,只好淘好米、洗好菜,让我放学回家烧。我围着灶台忙上忙下,浑身是汗,皮肤上沾满了草屑和黑灰,还有点痒。饭菜烧好,我会带上一条毛巾到村边的小河里清洗,凉快又干净。辛劳过后的轻松,多么惬意啊!
灶后向上一直穿过屋顶的柱子,是烟囱。炊烟本是乡村的旗帜,充满诗意。可现在村民几乎都用电饭煲和煤气灶,田里的秸秆都没人要了,更不要说野地里以前大家都争抢着收割的杂草了。我家每年腊月底蒸馒头、煮鸡鸭香肠之类,还有炸排骨、炸肉丸子,甚至正月里烧年饭待客,都还用到大灶。
现在工作忙了,较少回老家,但我总记得,凡是岁末我家大灶开始烈焰飞腾的日子,就是我携妻带子回老家的幸福日子。蒸馒头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分工协作完成。我的任务总是烧锅。看着火红的烈焰在灶膛里跳跃,一家人在团团蒸汽里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忙活,我一边感受着家的温暖,一边想:大灶虽然占地方,但一定要一直保留下去。
依偎
晓翔
我见过多彩的玫瑰
在同一条枝干怒放
浅黄淡粉还有嫣红
她们花团锦簇又各自
明媚
我见过桃树开出李花
阳光吸引游人的日子
生命以嫁接的形式
碰撞农人的梦想构思
另一种景致
可是我没有见过
迎春做了松柏的新娘
血性汉子柔软的深情
谁用诗意的想象
让坚硬的骨骼
探出千丝万缕的鹅黄
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打开
爱情可否从头相认
那样所有的秘密
在根系纠缠
从土壤到树冠
年轮握紧思念在花朵
坠落的过程他们
能抱紧彼此不必失散
蔷薇
牛兆飞
这些蔷薇一定
去了别处
经过相同的篱笆
不同的人
时光的栅栏里
四月无疑
是最密集的部分
你探了探头又
被一阵轻轻的风
拖入深处
木匠父亲
王建明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聊到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坐在散发木料清香的刨花堆里玩耍,看父亲一丝不苟地做木工活:腰间别个卷尺,耳朵上夹支铅笔,眼睛斜视木料,看哪里不平或粗糙,“嗤”一声,刨子飞速经过,刨花飞扬……偶尔,我也会打个帮手:捞捞墨绳、扶扶木头、递递家什……梦想长大了也要做个能工巧匠。父亲不太认可我的选择,说念好书才会有出息。老屋有一张父亲设计制作的写字台,简单结实,见证了我的学生时光。
父亲对木工手艺特别肯钻,遇到没见过的家具样式,必定仔细揣摩,这让他远近闻名,请他上门做工的人特别多。父亲出门,天刚蒙蒙亮;回家,已是灯火亮堂;两手从不空着,一手拎木柄斧头,一手拿五尺杆,大步流星,后面跟着挑木工箱子的徒弟。父亲注意仪表,始终精神抖擞。他说,做人要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儿提时的理想终究未在我身上实现。父亲“树”木,而我却走上了“树”人之路。
如今,乡间木匠制作的家具因了“土气”而不受人待见,父亲的手艺也渐渐搁置了,年过七旬的他与母亲合计在镇上开了爿家具店。尽管没木匠活可做了,得空,父亲就会走进老屋摆弄他的那些家什,钉个板凳、做个桌子、打个柜子,且都保留了木材的本质,最大限度地留住了木纹,并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连接。寡言内敛的父亲认为,用射钉枪做的家具与榫头拼接的用途没两样,但缺少生活味。
此刻,所有被时光淹没的记忆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唤醒,念及,惠风和畅。
空镜子
赵红梅
檐下鸟鸣的绿
盖过扎羊角的油菜花
扎小辫儿的蚕豆花
菜地的裙子越拖越长
以致拎回家的篮子
每天更换羽毛
今天是韭菜大葱菊花脑
这暮春的语言
将微笑凝固在嘴角
和三十年前那么相像
这些十六岁女孩
甩开齐腰的大辫子
沿四月的河沿走过来
而且我知道迎面的槐花
噙着多少泪水
我和你
李卫明
我和你
茫茫人海擦肩而过
如空气每日呼吸
如太阳每天升起
只因时光匆匆
岁月流逝
留不住你我前行的身影
我和你
走过的每一天不再回头
时光沙漏留有彼此气息
一点一滴
在暮年的夕阳下
唱一段流光经久不息
把过往酿成最美的记忆
我和你
在有缘相望的间隙
对视里留一点温暖
把那份真情
在余光中的《乡愁》里
画一幅醉美山水
不留一丝遗憾
我和你
善意温暖放在彼此心里
用真情和友爱
把每日的生活写满诗意
如清晨婉转的鸟鸣
给心情带来满满的快乐
以及宁静致远的希冀
从今往后(外四章)
沈杏花
吃简单的食物,穿棉麻衣服。清心,寡欲。在风雨来临之际,把草原还给地鼠;森林还给麋鹿;天空还给蜻蜓和蝙蝠……从今往后,关心人类和宇宙。
等
午后,阳光在屋外,等我冲进去,像鸟儿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而我在等你:我们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气,实现生命的意义。
寻
野生动物、人类、细菌和病毒,谁是谁的食物?这是说不准的事情,在上帝开口之前,我们最好沉默。疾在腠理,有药可医。病入膏肓,扁鹊、华佗在世也无能为力。
山中
不说山花烂漫,也不说岭上的白云,南天竹的红果不肯凋零,化身美人痣,缀在春的眉心。贯众的枝叶,凤尾一样,骄傲,舒展。
春天的茅山,一天一个模样,你再不来,她就老了。
春天的故事
阳光下的蒲公英,蒲公英的小黄花,花的梦……风为媒,飞!
贫瘠或肥沃,那是土地需要考虑的问题,她只管:落地生根——明年春天,高举白色的小伞,去更远的远方。
别春
林君
终于等到了一个邂逅
而此时
我却要和春天做个了断
不绝尘而去只
收留你睡了一宿的梦靥
其他的都留给春风吧
有春风十里韶华未既
亦有凌云冲霄
梅花有梦
梦里飞花
为儿导航
谢婷
儿子给自己开了一张假期书单,每天晚饭后我陪他认真阅读。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读完这首诗,儿子说:“这个小朋友这么小就能独自划船了,好勇敢!妈妈,你也带我去划船、采莲子吧,一定特别好玩。”我先把自己对要读的诗的理解告诉他,有不清楚的地方再问我,并畅谈读后感。这让儿子觉得阅读轻松又快乐。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读《瓜田李下》故事,儿子问我:“如果我在瓜田正冠李下纳履就没事,对吗?”如果不是共同阅读,你永远不会知道那些小脑袋瓜里藏了多少有趣的想法。为儿子解疑释惑,也为他的未来增添了更多可能。
阅读一亿有多大,得知一个人数完一亿粒大米需要连续不停地数上3年多时间,儿子惊呼:“哇,这是多大的数啊!”联想到勤劳善良的14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取得一个个辉煌成就:C大飞机、辽宁号航空母舰……儿子眼里散发求知的光芒,告诉我,长大了要当航天飞机设计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学校老师,不仅要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更要帮助他们打开心窗,领略精神世界的风景。
春之絮语
朱洪海
我知道花开时的不易与花开后的欢欣
苦与乐正如那些途中的风景
在冬天里的跋涉与春天里的忧伤
穿越在离天堂最近的边陲
在纯净如天空之镜的湖边宁静里
将失去的自己找回砰然于心
我清楚落叶婆娑的悲戚与风起的呜咽
或是喜悦正如轮回中的季节
在春寒料峭的枝头在山野
我听得到盘古的呼吸与夸父的叹息
那些藏身荆棘中的花儿
正探出懵懂的笑靥鸟鸣于晨
我理解潮起时的澎湃与潮退时的决绝
甚至无奈正如天空里的云彩
在黄昏里捋一捋稀疏的华发
不再问苍茫的大地谁主沉浮
将欢喜播种在冰雪未曾化尽的山坡
将眺望祭献给夕阳静待君归
垂梅
陈建平
一树垂梅含苞待放。满眼花骨朵,被红衣萼片簇拥,宛如一粒粒珍珠,镶嵌在一颗颗红玛瑙上,逸出倒垂的枝条,亦似贵妇人满戴戒指的手,又恍惚我们的初遇:你着一袭红色呢绒大衣,亭亭玉立雪中的俏模样。
月悬西窗,鸭鸣池塘,应是垂梅长大了念想。春雨檐下低语,几滴馨香,看来今夜我是入不得梦了。唉!又欠你个梦乡。日子的磨,将昨天磨成霜,涂在两鬓,试图装点崖上风光。曾与雪说好,帮我遮掩一些白的。试着下了几场,一如往常。每年都在这个时节,记忆又莫名芬芳。
岁月来来往往,那树垂梅始终守候在老地方。春风像长不大的孩子,拽着树的手摇啊摇,蜜蜂已穿越冬天,正与花蕊酝酿甜蜜的希望。
江城子?观赤山湖
朱玉刚
闲来漫步赤山中,染髹彤,半坡红。白水清烟,一笑倚春风。湖裹蚕纱波荡荡,抬望眼,雾蒙蒙。
蒹葭摇曳浅滩丛,乍惊鸿,划长穹。渺渺青云,莫是入仙宫?沉醉惊醒心似镜,凡尘路,勿匆匆。
春暖花开
许霞
春风十里一树树春色
逶迤身后
一抹抹花香
轻曳满怀
在明月慵照的夜
独品一茗
你的笑靥如鸟语花香
落满我心底眉梢
饮尽杯底清芳我用
一滴相思
续写往后
春暖花开
走进芮庄
范美庆
鱼米芮庄抱水家,
小池边傍远山斜。
河塘鸭欢鱼儿跃,
闻到木香看见花。
姨娘的布鞋
建明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著衣穿鞋难以考究。很幸运,姨娘每年腊月会给我送来一双她亲手做的新布鞋过年。
做布鞋是个细致活。首先要抹浆布。姨娘会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找一块板子做底,把一张张小碎花布细细密密地用提前熬好的米浆粘贴好。需要抹的浆布太多的话,就糊在门板上。浆布风干了,会变得硬邦邦的,做出来的鞋子不会变形。接着按鞋样做鞋底、鞋面,一针一线纳起来:冬季棉鞋,秋季单鞋。不同尺码的鞋样都宝贝般地被她存压在一本书里。
新布鞋是照我的脚模子剪的,再放大一点做好。穿上,开心地感谢姨娘,她则笑着说,男孩子好动,费鞋。没事,姨娘每年给你做。有时让我试穿新布鞋,可我一旦穿上就再也不愿脱下。一双双布鞋,陪我一路成长。
一年春节给姨娘拜年,望着穿皮鞋的我,她问,你现在是公家人了,还想穿我做的布鞋不?我说穿布鞋觉得心里踏实。闻言,姨娘欣慰地笑了。姨娘没念过书,不识字,可她待人热情、真诚。如今,人老眼花的姨娘很难再动手做布鞋了,但她给予我的温暖永存心房。
陪伴
花信风
一株君子兰
不开花不说话
她看着我
写字涂鸦
偶尔发呆
我看着她绿
缓慢地生长
我们
有相同的梦想
共同的目的地
一辈子不长
在春天出发
江辉生
一声春雷后
世界从旧梦中惊醒
起身向窗外探望
渐绿的枝头鸟鸣声声
迎春花也绽开笑容
一年之季春为首
冻土开始悄悄萌动
再没有一个起点
能像春天这样熠熠生辉
再没有一份希冀
能像春天这样扣人心弦
雨如酥迎芳菲
春天拒绝任何孤独
有人歌唱绿色
也有人轻吟花香
在柳条轻漾的午后
一颗驿动的初心
向酝酿已久的平凡之旅
从容出发
清明时节思当凌
张新民
年11月8日,我是在去广西、海南的旅游途中,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xianga.com/mxtx/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