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正在攻读古生物学研究生的吴肖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的禄丰盆地,发现一块微小的化石。因为它的形状过小,这一头骨化石最初被认为是一块骨片。
由于化石很小修复十分困难,直到年,经过中美两国科学家联合努力,加上约十年的艰辛工作,才将各项研究完成,成果发表在年5月25日的Science杂志上,肯定了我国古生物学家孙艾玲及其带领的研究所吴肖春,在云南禄丰盆地发现的头骨化石,代表这一种新发现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
美籍华人科学家、美国匹兹堡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罗哲西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孙艾玲表示,经过对化石的仔细清理和长期分析,发现该化石解剖特征与那个时期的爬行动物大不相同。科学家们从该种动物身上找到了三块听小骨:大头颅、中耳比较进化以及耳骨和下颚分离等明显的现代哺乳动物特征,而在此前这些特征仅能在1.5亿年后的动物身上找到。科学家们从而认为,这一化石可能属于一种新的物种,他们最终将之确认为侏罗纪早期的哺乳动物,它的头颅相对躯体而言显得特别大,他体重2g,从鼻尖到尾部不过32毫米,头盖却有12毫米长,全身长着短毛。中美两国科学家一致认为,它是世界目前已知最小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并把它命名为“hadrocodiumwui-hadro”(希腊文),中文名为“吴氏巨颅兽”。吴氏巨颅兽吴氏巨颅兽化石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哺乳动物化石,生活在1.95亿年前的早侏罗纪,是现代哺乳动物最古老和最具血缘关系的亲戚。据分析,吴氏巨颅兽可能像具有长口鼻的小老鼠。它纤小的身躯显示,非常小的昆虫是其食物;它异常大的头颅暗示其新陈代谢非常迅速,因此必须边走边吃,并能在黑暗的环境中维持自己的体温。为了躲避恐龙的袭击,这种小小动物有着比恐龙好得多的视力,并很可能是昼伏夜出。吴氏巨颅兽弥补了哺乳动物进化史中万年前的空白。它揭示了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演化关键步骤。哺乳动物是当今地球上占领资源最多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体温是恒温,绝大多数胎生,母体用乳腺。年7月17日,吴肖春研究员应邀在山西地质博物馆一层报告厅作了题为《山西的古脊椎动物》的学术讲座。吴肖春研究员依据地质年代表,向现场的听众讲解了古生物化石形成的必需条件、化石与三大类岩石的关系,进而引申到化石的科研、科普价值。最后,吴肖春研究员以中国肯氏兽动物群、保德三趾马动物群、榆社三趾马动物群为重点,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山西晚古生代-中生代的脊椎动物。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吴肖春研究员一一解答了观众提出的问题。省内外中小学生、古生物化石爱好者、社会观众余人现场聆听讲座。吴肖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