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节后最容易出现“节后综合征”,成人容易出现懒散、疲惫、焦虑、没精神。儿童容易出现因积食引起的咳嗽、发热、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甚至呕吐,腹泻,腹痛。如何甩掉节后的疲劳,快速进入健康工作生活状态呢和小儿的保健调理呢?下面教大家攻破“节后综合征”的几个方法
成人篇
节后综合征之睡眠紊乱
春节长假期间玩乐过度、通宵喝酒打牌等,不给身体充分的休息时间。现在长假结束,要上班了,睡眠却调整不过来,依旧是夜里精神抖擞,白天则昏昏欲睡,头昏脑涨,提不起精神。当你长假后失眠,你就已经中招了!这是长假后的“睡眠紊乱综合症”。“睡眠紊乱综合症”是“节后综合症”的一种。
对策
过度疲劳引起的“睡眠紊乱”,需赶快采取补救措施。体力性疲劳因运动过度引起,可以通过休息或给身体补充营养得到解除;脑力性疲劳原因多是长时间用脑,大量消耗能量导致大脑血液和氧供应不足,削弱了脑细胞的正常功能,集中表现为头昏脑胀、失眠多梦等,缓解的方式是让大脑放松休息,可轻轻按摩头部、散步闲逛或做其他小事分分心、听听音乐等;心理疲劳则由过节压力感造成,应设法减轻心理压力,严重者应赶快去看心理医生。
节后综合征之疲倦乏力
由于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聚会、路途劳顿等因素较多,极易造成疲倦乏力。此时除适当休息外,还可采用下面的方法,迅速消除疲倦乏力的症状。
对策
艾条温和灸关元穴和足三里穴各15分钟,然后拇指按揉合谷穴和太冲穴各5分钟。关元穴和足三里穴为人体保健强壮要穴,具有固护元气、补肾壮阳、健脾益气的作用,气足则疲倦乏力感可迅速消除。
具体方法
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穴位,在距离皮肤3厘米左右的高度施灸,以感觉局部温热但不烫伤皮肤为度。合谷穴和太冲穴中医又合称为四关穴,按揉这两个穴位可起到开关利节、通行经络气血的作用,使人四肢矫健,可消除四肢的酸痛乏力症状。
节后综合征之胃脘不适
春节期间,各种美味佳肴让人大快朵颐,肥甘油腻之品大量增加,胃肠负担激增,极易造成诸如胃胀、胃痛、胃酸等胃脘不适。
对策
摩腹5分钟,拇指按揉中脘穴、梁门穴和足三里穴各3分钟。摩腹时取仰卧位,双膝屈曲,将手掌叠放于上腹部并施加一定压力,以肚脐为中心做环形揉动,动作要缓慢、均匀,以腹内有热感、舒适为宜。摩腹可起到健运脾胃、理气止痛的作用,按揉中脘穴、梁门穴和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胃消食、理气除胀、和胃止痛的作用。摩腹与按揉穴位合用有助于快速消除胃部症状,缓解胃脘不适。也可服用木香顺气丸,胃苏颗粒。
拒绝节后综合症,
还可以这样做,
针对于“春节节后综合征”,
以下这些调整方法,
你不妨试一试。
01
补充睡眠
合理安排起居,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常言说“早睡早起身体好”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老年人,肌体调节功能减退,节日期间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02
及时清理肠胃
过年吃得丰富,长假后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也不要吃得过于油腻,以免对肠胃造成更大的负担。定时饮食,多喝茶、多吃水果,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稀饭、面条汤、疙瘩汤、咸菜等“清火”食品,还可适当吃一些健胃消食片或山楂片,尽量吃清淡一点的饭菜,让已经“不堪重负”的胃肠得到休息。
03
调整自己的状态
好好休息,可以给朋友打个电话聊聊天,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上班后要尽早收心,加强自我调节。
04
茶水和水果降火
不少家庭旅游归来最普遍的现象是口干舌苦、食欲不振,还有的人眼睛发红、牙痛、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等,可以准备茶水和水果。调整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不急不躁,也可以让“内火”慢慢降下来。
05
睡前泡脚
睡前用热水洗脚,按摩脚心足趾对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有重要医疗效能,尤其是对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均有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
胃肠不适的可以生姜加白醋泡脚;手脚冰凉,气血不和的,可以用花椒加白醋泡脚;湿气重的,可以用温胆汤泡脚。
儿童篇
春节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由于婴幼儿消化功能发育不完善,脾胃较弱的宝宝开始出现各种节后不适。
因积食常常会引起的咳嗽、发热、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而那些反复呼吸道感染,反复输液的孩子们,其实也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积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积食的时候小孩子体表一受寒,就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很多家长不理解,
脾和肺是两个器官,
积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
从中医学角度解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
看那些食咳的小儿,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比如说肚子胀、不爱吃饭、嗳腐、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偏红、舌苔厚腻等。这时候给孩子进行中医推拿并配合一些消食和胃为主、肺胃同治的药,效果就会特别好。
推拿手法一
清大肠经(3分钟)
位置:位于食指桡侧面,食指间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手法: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桡侧缘,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从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症。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二
揉板门(5分钟)
位置:板门位置在拇指下。
手法: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多用于防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三
顺运内八卦(5分钟)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手法:以图中黑点为起点,做顺时针作画圆,运的感觉为接触皮肤,又不产生压力,又像是悬空,想象八卦那种柔和感。
作用:形滞销食,常用于食欲不振等病症。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四
推四横纹(3分钟)
位置:四横纹位于四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为推法,为改善积食等问题的要穴之一。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五
清天河水(3分钟)
位置: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手法:用一只手握住孩子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后用中指、食指指腹自孩子腕横纹推向肘横纹直推,推的方向一定是从腕到肘,不可反向操作!
作用:清天河可清热解表,泻心火等,为常用小儿推拿穴位之一。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六
掐四横缝(5分钟)
位置:四横纹在手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注:“指间关节”即指骨与指骨之间形成的关节)。
作用:理中行气,化积消胀,退热除烦。四缝也为消化类的常用穴位之一。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七
分腹阴阳(5分钟)
位置:腹阴阳即两肋弓下缘(也可以说是自中脘到脐)
手法:用双手拇指自剑突下分别沿肋弓下缘或中脘到脐,向两旁分推。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烦躁不安、夜啼等症。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八
摩腹(5分钟)
手法:一般采用顺时针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结肠、橫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坚持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成人也是。稍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渗透力进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小儿积食推拿手法九
揉足三里(5分钟)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手法:用拇指按揉该穴。
作用: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对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不化有调理作用。
作者
贺劲主治医师
毕业于湖北中医药大学,医院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第十届中医继承硕士班,师承湖北名老中医杜家经、崔金涛主任医师。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一部。为武汉中西医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急诊专业委员会委员。
临床工作二十载,中医功底扎实,熟读中医经典,善用经方,以“佛性仁心”为根本,遵循中医”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辩证论治精神。
擅长诊治
擅长治疗心脑血管,呼吸疾病,消化道疾病,肾脏疾病的常见病。擅长调理儿科(儿科外治法),妇科(月经病,闭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高乳泌素,不孕症,二胎调理),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亚健康人群,肿瘤等疾病的疑难杂症。
推荐阅读:
中医经方治疗流感发热医案
整脊专家:一直看手机?小心最新病种——手机臂!
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一些感悟!
明承中医
做明德之医,明术之医!
做老百姓值得托付的明医!
医保IC卡定点医疗机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muxianga.com/mxpz/5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