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肩膀疼,可能是坐的久了,特别想出去骑行走走。天好,人好,心情好,说走就走。这样的骑行,外出不是一次了。
说到外出行走,真可谓是说来话长。小时候在老家的东跑西逛,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一直还在。到高中时对地理学科很感兴趣,应该也是小时候在老家的经历影响着我,向往自由,探索未知。如果我现在不学汉语言文学,那我可能学地理,我觉得地理学科很有意思,可以看遍大千世界,行走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何乐不为。
6月13号,周六,下午时间,艳阳高照,天气晴朗无云,温度还是有点高的,和栾康栾大师相约骑行。
栾康,项城永丰人,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生,河南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在北京研究所学习三年,物理系的高材生。物理学问题在他这里,分析的很到位,让我这个文科生真是大开眼界。除此之外,他会弹古琴,吹箫,关键他还会自己做箫,用竹子和水管都做过,并且都能吹响。如果只是这样,还不足以成为栾大师。他还会画画,葫芦娃和哪咤组合头像的风筝实在逼真,唢呐哨片规范标准,我问他能吹响吗,他笑着说,开玩笑,不能吹响还要它干啥,简直就是大写的赞。这还不够,他还会刻章,还会修自行车,曾经从郑州三次骑行回项城老家,如果没有修理本领,我真不敢骑行,坏在路上,可是麻烦了。这之外,他还坚持写日记,已经写完了十二本,用功可见一斑,坚持实属少见。这还不够,虽然他是个理科生,但文史知识不亚于一个文科生,不仅读书多,而且爱思考,真思考。除此之外的优点,有待进一步观察发现。栾大师真正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真正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典范。称他为栾大师,你觉得夸张吗?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用在他身上,实在是合适不过。
为什么我们俩经常一块玩,因为我们的许多想法是一致的,只要想好了,一切都不是事。风雨无阻,一路高歌!当然我们会还是看天气的,只要天气状况不是很差,一切都不是事。
早就看到过信息,袁世凯的先祖做官,祖父母提前找风水先生选好了安葬地,在商水县白塔集,两条河的交汇处,中间的一片地,被称之为“二龙戏珠”。此地距离项城市区大概二十多里地。今天就去这里,选好目的地,规划路线,我戴着帽子,水壶,栾大师戴着骑行头巾,偏光墨镜,出发!
到西客站,三岔路口,停车搜索路线,选择右侧路,判定距离,计划时间,一切顺利!向目的地进军!出发三分钟,路过一个老拱桥,在路的南侧,横跨一条深沟,两年前,我一个人骑行经过这里时,看到一辆拉楼板车从上边走过,很担心这样桥的承重,栾大师分析,这样的桥古代多见,两侧的根基打好,还是很牢固的,最为代表的就是河北赵州桥。古人的智慧实在是叹为观止!五分钟时,到达运粮河,在周口时我记得路过这条河,它俩是一条河的上下游。河闸是六七十年代的,外观老旧了,却更能体现岁月沧桑,至今依旧昂然挺立,实属难得。
一路向西,从城区到小镇,再到一般的乡村变化很大,有着明显的区域划分,从县域中心到县域边界,从道路,建筑,行人的年龄,衣着打扮,从事的劳动,到精神面貌都有不同。这些是真实的乡村情形,是我们书本上说的农村,华北平原,确切地说是黄淮海平原的广大农村地区。我们骑行穿过村镇,从这里走过,仿佛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农村地区的情形。思绪飘飞,从眼前到无边的远方。正如鲁迅所说,无穷的远方和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一刻,都有了关联。
我喜欢骑行,因为骑行穿过的每一个街道,村落,每一个行人,一棵树,一座山,一景一物都会引起我的思考。骑行让我的思维更加活跃,灵感得到触发,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大脑的换位休息,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同时可以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开阔视野,保持思考。
向前,继续骑行,查看地图快到了,路过一座东西向大桥,水流平缓,前边是个小镇,约莫着快到了,继续前行,路边一闪而过,有一个石碑,袁氏柏林,在路边不显眼的地方。很多景点,对于当地人来说,见怪不怪,没什么特别的,尤其是这种没有和经济直接挂钩的,更难引起一般人的重视。当然如果看到有老大爷和慕名而来的游人的闲谈,对这些小景点来说,也不失它的存在,至少还有人记得这些老黄历。这个街道不太长,向西很快到头了,尽头是一座水闸。里边水不太多,近岸不到中间,有几只鸭子在网子围城的圈里站着,因为天热,没有一点精神。岸上左侧,有两栋楼房房,因为正值下午几个人坐在屋子东头背阴处的树下乘凉呢。说也奇特,我看到水向北流,难道这风水宝地真的不一样吗?问过谈话的人才知道原来水是向南流的,因为这条河最近水少,水闸南侧的水从东边河里流到这,所以水向北流,原来如此。那也就是说,街道在这条河的怀抱里,然后骑行到袁林后边看时,才是更明白。
停下聊天时我们问几个在房子右侧休息的人,袁林在何处,他们指向不远处,那是学校,那里边有柏树,对了,就是大学室友志强说过的,平店二中,他的母校。曾经我按我小学的情形想象过这个园子该是怎样的,充满着无限向往。等我们骑行过去,果然看到学校和为数不多的柏树,由于院子在施工,我们没有靠近看,顺着路走,拐过墙角右转一条路向东,顺坡而下,直接到桥上去了。我们先左转,这里有一片树林,我们在这里稍微休息下。
站在这里发现,此处地势明显高于周围,比就近的坑塘高的有三米,比学校也得高半米的感觉,在平原上,短距离有这么大的高度差,实在是少见。让我不禁暗想着这下边是不是曾经是一个市镇,曾经的人们活动的遗址,或者埋着些什么,要不然怎么会凭空高出这么多。不过从东边现存的河流来看,也有可能这里曾经是河堤位置,低洼处是曾经的河道。当然此时我们只有胡适史学探究所说的,大胆的假设。从袁林建设时选址所说,这里是两条河流的交汇处,而脚下正是交汇点的上游,当时风水先生称之为“二龙戏珠”,看来是有原因。
稍微休息,喝点水之后,继续前行,从高处向下,拐过弯直行,是一座老桥。我们俩好奇,刚才那个地方到底多高,会不会有河堤高,于是骑车北上河堤,路上坑坑洼洼,我的山地车打开减震走着还好。
走这些路,有它的好处,让人真切感受到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平坦路少,崎岖路多。骑行经过的这些地方,说是人迹罕至,一点也不为过,除了几个庄稼人在干活,行人也多是从大路走,很少到河堤这样的地方。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世之雄奇,常在于险远”,你要想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必须经受不一样的考验。
继续前行,就看到我拍的照片。那是下午四点左右的样子,阳光何止灿烂,都有一种灼人的感觉。玉米已经尺把高了,芝麻早是的也有半腿肚高了,想想以往在老家,也是提芝麻苗的时候了。因为都是黄淮平原,又相差不远,作物种植,劳作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一位老奶奶,也得有六十多的样子,没带帽子,只有一个老年人裹头的水巾包括着头,坐在那种很低的小板凳上劳作,也让我想起,上次麦收时节劳作的人们。多是上了年纪的人,就是年轻的怎么也有四十多了,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一年又一年。各种辛苦,一言难尽。
在土地上劳作了一辈子的人,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土地是他们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这里可以耕种劳作,种下希望,收获劳动成果,能感受到付出和收获的良性循环。这是一种多么朴实的精神追求。《易经》曰“天道酬勤”,后来补充地道酬善,地道酬耘。他们在最朴素的劳动中践行着他们未必听过的话语,耕耘天地间,在劳动中,获得粮食,获得收入,养活家庭。
劳动在带给朴实的人们物质收获的同时也带来精神层面的回报。每个人都会面临很多的烦恼,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而沉浸在劳动过程中的人们动起来的时候,自然也忘却了很多的烦恼,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能改变事情上边。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可是劳作让人们暂时忘却了这些,这本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劳作活动往往能很快得到回报,干旱时候浇过水禾苗一天一个样,拔草过后的田里,草很快死了,作物看起来更旺盛了。当然,我们也会遇见有一些人,他们本身没有其他心理负担,单就是种地,难说快乐,可是这些在劳作中获得快乐的人何尝不是朴素的智者。你若和他们攀谈伟大,他们准会谦虚的说:“大道理没有一箩筐,其他事也不会做,只有种地了”。他们朴实,那种难以过多描述的朴实。今天再看到人们的劳作,我的内心更多是一种敬畏。农人们耕种的何止是地,也有自己的心田啊!这是真正用辛勤的双手创造生活的人。往大的说,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有太多这样默默耕耘的人。小的说,老一代人,家家户户,都是如此,从各种艰难困苦中活过来。从国到家,从古到今,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刨食”。
山地车在高低不平的堤岸上起起伏伏,路遇养鸭子的地方,几只拴着的狗大大小小狂吠不止。我向来讨厌这叫声,快速骑行过去。在河堤里一棵国槐树下我们俩停下来,讨论着树的年龄,看样子怎么也得有二十年了。由于它在河堤的下边,又在岸上,周围没有一棵大树,有风有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这棵国槐树也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野外地里有这样一棵树确实少见。说着,栾大师摘下一片叶子,于是就有了悦耳的口哨声。想起来大学时逻辑学老师那句话,“人真能”,现在一片叶子就可以吹出声响,物理系的高材生把物理知识运用的很到位。站在河堤上,回头望刚才骑车出发的高地,不得不说,那地方目测比这河堤这么高些,是何原因,难以详解。
骑行折回,看到刚才路过的河西有一块瓜地,老大爷在打理着瓜秧,白霜覆着的碗口大的西瓜实在可爱,忍不住拍了几张照片,匆匆骑行过去。正所谓瓜田李下不停留。向前到桥头,停下来。灌木丛遮蔽的地方一只小狗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栾大师,大师也下车拍照,这狗也可爱的像一个天真的孩子,目不转睛的看着栾大师,实在可爱。到桥上,看到水流平缓,水草丛生,水流中飘起的水草摇摆不停,实在可爱。鱼儿在清水里快速游走,几只鸭子在河里捕鱼,不远处几个人在钓鱼,这真是现实版的热爱,天这么热,依然爱着钓鱼,用时髦的话说,这才是真爱。回头看看这老桥也是有些年头了,桥面有四五米宽,桥上栏杆破损,部分脱落了,再看看桥下流水潺潺,水中杂草丛生,带着一种不太好闻的气味,又是烈日高照,于是快速离开。
穿过一条黄土路,两侧是刚收过麦子的地,脚脖深的麦茬枯黄了还在那里,中间有车轮压过的痕迹应该已经种上了庄稼。走到头就是寺庙的外围墙了,曾经的柏林果然是有的,寺庙圈住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在墙外的空地上,都有碗口粗细。转过去是寺庙山门,正门没开,左侧旁门开着,把车子锁好。门口有两位大妈,在收拾门口的树坑,把土拉走。聊天中得知,这庙和汉武帝的一个妃子有关,这地方应该是妃子的老家,家乡人都以此为豪,为纪念这位妃子,修庙于此。她们姑妄言之,我们姑妄听之。
观园中景后有感
清水河畔映白塔,传闻汉武宠妃家。
东龙西凤绕柱飞,不见当年貌如花。
院子里都是水泥地,也许是下过雨,并且扫了地,地面看起来很干净。左侧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壁画,线条粗疏也能看清轮廓。左侧的亭子是凤凰绕柱飞舞,向又走过去是群龙腾飞,八角亭子里的地砖上是阴阳鱼图案。真可谓一阴一阳为之道,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想想中华文化实在可爱,哪怕在这偏远的地方,也都能扎根生长,源远流长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人说,中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古建筑文化很多都保存在了寺庙里。让我想到故宫大殿的磅礴气势,南京鸡鸣寺山顶的房檐,焦作圆融寺的飞檐翘角,周口关帝庙的木雕,就近高丘寺的雕梁画栋,古建筑的独特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定程度来说,保护古建筑也是保护中国优秀文化。
大门里侧的怒目金刚雕塑,全部由木结构组成,榫卯都用到了。应该是山柴木,因为没有刷漆,独特的木香还在。虽然没上漆,但刻画的形象很到位。沿着右侧向里走,是一片柏霖,看着得有三四十棵柏树,结了柏果,散发着独特的柏树香味。记得高中生物课本讲过,柏树散发独特的味道,是一种特殊的化合物,能起来安神静心的作用,寺庙里边这样的树比较多,有利于营造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平气静心,安神抚绪。也许是因为怒目金刚的威严,还有柏树的独特作用,让带着各种思绪感情,进入寺庙的人,都平静了许多。每次闻到柏香都会深吸几口气,也给自己做一次身心的放松。佛家说:“定中生慧”;道家说:“躁胜寒,静则热”;儒家《大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都在强调,安静具有生发万物的力量。行色匆匆的人们,有时候需要停下来,静一静,听听内心的呼唤。
虽然开封相国寺,周口关帝庙都在闹市区,但是当你进到园中去的时候,看看周围的古建筑,树木,脚下的青石板,墙边的花草都让人忘却身在闹市,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世界里,穿越回到了古代,那种与现实隔绝的感觉实在奇妙。也许从古至今,那些文人士大夫去寺庙道观多是赏玩,至于去了寺庙就想出家,去了道观就想停留下来,那实在是无稽之谈。寺庙道观的的存在,给我们打通了一条从今至古,和从古至今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一个遗存背后的历史变化,这个遗存和当今现实的联系。哪怕是云台山的刷脸进入,或者南京博物院的文物的感应解读,中间都加入了当今时代的因素。比如洛阳白马寺,东汉明帝时建寺院,历经千百年,战争动乱,洪水地震,风霜雨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它的地理位置没变。让你感觉到今天的我们讨论的历史不是空的,它是确实存在的,因为有很多像安阳殷墟,白马寺这样的古建筑遗址存在。这些建筑实体,已经不仅仅是建筑了,也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成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特殊存在体。
我们从理论上相信有时光隧道,可以带我们回到过去,可目前还没有具体找到它,还不能通过它回到过去。而这些今天仍然还在的古建筑遗址留存,就为我们穿越提供了这样一个条件。如果两千多年前在这里架起了一台无人自动相机,那我们通过每时每刻的画面播放回顾过去。虽然相机是不会有的,但是想象力还是可以有的。走近一个地方,提前了解它的历史和过往,当我们真正站在它面前时候,就不会觉得这样一些地方的单调乏味了。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有些人会问,这些回头看过去有多大意义。我们今天的浮躁正是根源于丢掉了太多应该留存的东西。我们很熟悉的两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出自佛经,告诫我们应秉持初心。今天我们提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学习其中的精华,儒家秉持君子仁爱精神,道家见素抱朴,提倡精简。佛家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营造一片净土,保持内心的宁静。真正的宗教是引导人向善的,注重加强个人的自我修养,同时推己及人,共同营造儒家提倡的大同和谐世界。各种信仰自然不同,但最后都引导人们回到真善美,人与世界和谐共生的更高追求上。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各种宗教信仰有它的弊端,不过现阶段宗教也不是立刻就能消失的,因为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有人说,它们不会消失,因为有人在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对死亡的恐惧,而宗教的今生来世观念和对死后的救赎解脱会一直影响着人有。这些是我不成熟的感悟,回到眼前,发现有趣的地方了。
虽然这是一座寺庙,但走进发现这座二层仿古建筑上面有几个大字,二层是国泰民安,一层是风调雨顺,家国观念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有国才有家,国家安定了,社会才安定,才会有各个领域的发展。如果国将不国,个人,集体的安全和发展也是无从谈起。国家安定以后,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吃穿不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后,才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正所谓“富而教之”,“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天学校很多了,教育逐渐普及化,教育的功能多由学校承担。古代科技教育不发达的情况下,宗教活动场所对人的行为教育有很大的影响。佛教重视的因果报应,轮回观念,十八层地狱,通过人们对未来死后的恐惧,震撼人心,来约束行为,教化百姓。十八层地狱的想象图画在扶沟支亭寺西侧长廊有刻画,虽略显粗糙,但实为独特。在震撼人心的同时提倡扶危济困,惩恶扬善来引导人们树立向善远恶的价值观。
佛教从从东汉明帝传到中国,将近两千年了,今天的佛教和刚开始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还是有区别的。今天的佛教更多,实现和中国文化的融合,也许正因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它才能在中国流传下来。你会发现,寺庙里供奉的有众佛陀观音,也有面相和善的玉皇大帝,还有多子多福的娘娘庙里的女娲,医治百病的伏羲神农,求取平安发达,事业辉煌的火神庙。总之,人类的多种诉求在那里都有体现,一切的诉求都有诸神解答。当然未必有求皆应,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更该做好他最该做的事,处理好人的事,其他的那些外部因素重要但不是你我能改变的。
下午四点半了,天气的燥热逐渐减弱,茂密的柏林里更显得些许清凉,鸟儿鸣叫,柏香飘过,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内心也安静许多。一路骑行,看风景的时候,也给心灵放个假,看看外边新鲜的人和事,呼吸大自然的清爽之气,顿觉心神爽朗,活力倍增。
骑行在路上,这样的骑行,以后还要有!
.6.13,初稿,
.8.10,修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